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大吴继红教授团队文献汇总

科学私享 科学私享 2022-10-07

scienceshare | 科学私享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教授团队文献汇总

部分展示

导  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与工程学院食品风味化学研究团队在学科带头人吴继红教授带领下,以果蔬及其制品、茶叶、杂粮杂豆等为研究对象,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系统深入研究:(1)食品风味轮廓及品质评价方法和体系构建;(2)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特征香气的影响;(3)加工中食品特征风味变化机理及风味品质控制和稳态化;(4)食品风味品质调控技术、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与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承担了多项企业合作开发课题并进行成果转化应用。培养团队成员60余人,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专利成果转化2项;制定标准7项;鉴定成果12项;主编及参编著作9部。

为了更好地了解吴继红教授团队近年研究(部分展示),我们汇总了公众号分享的历次推文,点击标题便可查阅推文详情。


(一)

食品风味轮廓及品质评价方法和体系构建

1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动物源和植物源戊糖片球菌发酵西兰花汁中挥发性代谢物与非挥发性代谢物的解析


2020年9月17日,国农业大学徐新星、吴继红*(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1区,IF: 7.514)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metabolites in broccoli juices fermented by animal- and plant-derived Pediococcus pentosaceus”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利用代谢组学的手段揭示了植物源和动物源戊糖片球菌发酵西兰花汁中关键香气活性物质与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差异及相关性。利用HS-SPME-GC-MS、GC-O-MS及OPLS-DA模型分析明确了发酵前后动、植物源戊糖片球菌发酵西兰花汁中的挥发性差异代谢物,利用UPLC-Q-TOF-MS分析建立了发酵西兰花汁的非挥发性代谢物指纹图谱,基于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出与关键香气活性物质显著相关的非挥发性代谢物。本研究发现戊糖片球菌通过改变发酵西兰花汁的代谢物,进而能改善西兰花汁的感官特性,为发酵蔬菜的风味调控提供借鉴。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8118


2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凯特芒果汁主要香气活性成分的表征:新鲜、巴氏杀菌和高静压加工果汁的比较


2019年8月15日,中国农业大学张文涛、劳菲、吴继红*(通讯作者)等在Food Chemistry(1区,IF:7.514)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jor aroma-active compounds in Keitt Mango juice: Comparison among fresh, pasteurization and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ing juices”的研究论文。

采用气味活性值(OAV)和检测频率分析(DFA)对新鲜凯特芒果汁中的香气活性成分进行鉴别。共鉴定出12种主要香气活性成分,其中2,4-二甲基苯乙烯首次被确认为芒果中的香气成分,进一步研究了巴氏杀菌和高静压灭菌过程中芳香族化合物的变化。定量描述分析(QDA)用于验证感官差异。基于香气化合物变化的主成分分析(PCA)与总体注释一致。QDA证明新鲜芒果汁最受欢迎,其次是HHP和巴氏杀菌汁,这一发现可能与6种气味的差异密切相关。这项工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芒果汁加工的关键香气决定因素。


DOI: 10.1016/j.foodchem.2019.03.064


3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基于分子感官技术揭示红树莓清汁中的主要活性香气组分


2021年1月30日,中国农业大学张文涛、劳菲、吴继红*(通讯作者)等在Food Chemistry(1区,IF:7.514)发表了题为“Insights into the major aroma-active compounds in clear red raspberry juice (Rubus idaeus L. cv. Heritage) by molecular sensory science approaches”的研究论文。

在HS-SPME和DSE-SAFE香气提取物中分别鉴定到香气活性物质29种、9种,其中18种物质首次在树莓中鉴定为活性香气。结合OAV值共鉴定到主要活性香气组分14种,其中具有花香的β-紫罗兰酮、具有青草香的3种C6醛类(正己醛、顺-3-己烯醛、反-2-己烯醛)同时存在于两种香气提取物中,即同时被DFA、AEDA、OAV法鉴定为活性香气,且β-紫罗兰酮具有最高的香气活性值和稀释因子(OAV = 9507, FD = 512),3种C6醛类在所有嗅闻频次中均被检出(DFs = 8),这表明花香和青草香是红树莓清汁中最重要的两种香气属性。通过比较香气重组模型和原汁的感官差异发现,重组模型1能良好地再现花香、青草香、木香、焦糖4种香气属性。与另外两种模型相比,模型1与原汁香气轮廓更为接近。综上,综合协同使用DFA、AEDA、OAV法能有效表征树莓清汁香气轮廓,简化复杂的香气组成,为树莓加工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7721


4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基于感官组学的豌豆关键风味成分鉴定


2020年2月,中国农业大学毕爽、吴继红*(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区,IF: 5.279)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key aroma compounds in raw and roasted peas (Pisum sativum L.) by application of instrumental and sensory techniques”的研究论文。

豌豆的风味品质已成为决定豌豆在食品中使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影响消费者对含豌豆产品的选择。然而,目前为止关于豌豆热加工前后风味活性化合物鉴定的研究较少,通过重组和/或省略实验来研究焙烤对豌豆关键风味贡献化合物变化的影响也较少。本研究发现,豌豆热加工前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酸类、醇类和醛类风味成分为主。豌豆经过焙烤后,新生成吡嗪类风味化合物,且吡喃酮和酚类风味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采用GC-O和GC-MS并协同计算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OAV值(OAV ≥ 1),在热加工前后豌豆中分别鉴定出9种和20种风味活性化合物。其中3-甲基丁酸和2-乙基-3,5-二甲基吡嗪分别在豌豆生粉和豌豆焙烤粉中呈现最高的OAV值。省略实验结果揭示了3-甲基丁酸和正己醛对豌豆生粉风味的重要贡献、吡嗪类风味化合物和吡喃酮类风味化合物对豌豆焙烤粉风味的重要贡献。更好的理解豌豆从产品原料(生粉或焙烤豌豆粉)到终产品产业链过程中的风味特性及变化,将有助于监测食品加工中的风味,并助力于可广泛被消费者接受的豌豆新产品开发。


 DOI: 10.1021/acs.jafc.9b07711


(二)

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特征香气的影响

5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辣椒发酵过程中菌群组成与关键香气的相关性研究


2020年4月15日,国农业大学徐新星、吴继红*(通讯作者)在Food  Microbiology(1区,IF: 5.516)发表了题为“Correlation between autochthonous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key odorants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of red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借助高通量测序的手段揭示了红尖椒发酵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的演替规律,利用GC-MS、OAV及GC-O-MS法明确了发酵红尖椒的关键香气物质及发酵前后的挥发性差异代谢物,并基于相关性分析预测了核心菌群与关键风味物质间的关系,利用OPLS-DA模型证实了分离菌株与关键香气间存在的相关性,本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自然发酵辣椒的风味形成机制。


DOI: 10.1016/j.fm.2020.103510


6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辣椒发酵过程中菌群多样性及风味代谢物的解析


2020年7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徐新星、吴继红*(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1区,IF: 7.514)发表了题为“Shifts in autochthonous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volatile metabolites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of chili pepper (Capsicum frutescens L.)”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手段研究了朝天椒发酵过程中的菌群演替规律及多样性,借助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发酵辣椒的挥发性代谢物指纹图谱,明确了发酵辣椒的关键香气物质及发酵前后的差异代谢物,并基于Spearman和OPLS-DA分析建立了优势微生物与关键香气间的关系,揭示了核心菌群在辣椒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形成潜力。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7512


7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富硒益生菌发酵复合果蔬汁的理化指标及风味特性分析


2019年3月15日,中国农业大学徐新星、吴继红*(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1区,IF: 6.306)发表了题为“Chemical analysis and flavor properties of blended orange, carrot, apple and Chinese jujube juice fermented by selenium-enriched probiotics”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以菌株耐硒特性为评价指标,筛选得到富硒益生菌,并优化了富硒益生菌的富硒培养条件及发酵复合果蔬汁工艺参数,研究发现添加1%的富硒嗜热链球菌能使果蔬汁的硒含量提高13倍。此外,分析了富硒益生菌发酵果蔬汁中还原糖、有机酸等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利用GC-O-MS明确了富硒益生菌发酵复合果蔬汁的关键香气物质,并基于相关性分析建立了香气活性物质与理化指标间的关系,为发酵富硒果蔬汁的生产及风味调控提供了依据。


DOI: 10.1016/j.foodchem.2019.03.068


8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高静压、高温短时杀菌前后树莓汁酚类化合物差异


2021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张文涛、劳菲、吴继红*(通讯作者)等在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1区,IF:5.9161)发表了题为“Alterations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red raspberry juice induced by high-hydrostatic-pressure and high-temperature short-time processing”的研究论文。

以树莓清汁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光光度结合非靶向代谢组的方法,探究高静压(HHP)、高温短时杀菌(HTST)前后酚类化合物的差异。分光光度表征发现,HHP、HTST杀菌后总酚含量均显著降低,这与酚类合成途径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被抑制、多酚氧化酶等间接氧化密切相关。非靶向代谢检测鉴定出151种酚类化合物,HHP、HTST杀菌分别产生差异代谢酚类13种、26种,但两种杀菌方式导致酚类差异的原因不尽相同。HHP对共价结合的影响有限,因此酚类差异主要源于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氧化酶的间接氧化。HTST在此基础上,还会因高温而产生糖苷降解等现象。研究发现,HTST杀菌可显著增加游离酚酸的含量,HHP杀菌则显著增加黄酮醇苷的含量。此外,HTST杀菌后桑色素的丰度出现了7400倍的显著升高,表明其具有鉴别热杀菌树莓汁品质标志物的潜力。上述发现提高了对加工红树莓汁代谢物轮廓的认知。


DOI: 10.1016/j.ifset.2020.102569


9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气相色谱-质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挥发性标志物鉴别巴氏杀菌橙汁和超高压橙汁


2019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毕爽、吴继红*(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1区,IF: 7.514)发表了题为“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processed orange juice sampl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volatile markers”的研究论文。

超高压果汁相比于其他杀菌方式果汁具有更好的品质特性,但是目前国内外缺少明确的鉴别标准和科学的鉴别方法。本研究对橙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在28天贮藏期内,验证了d-香芹酮和松油醇分别作为超高压橙汁、巴氏杀菌橙汁鉴别标志物的有效性。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判别理化指标作为非挥发性鉴别标志物的可能性较挥发性标志物的可能性较差。本研究首次发现超高压和热杀菌橙汁挥发性成分鉴别标志物,为HHP橙汁品质控制与市场规范提供支撑。


DOI: 10.1016/j.foodchem.2019.125913


10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热加工对小米香气特性的影响及其与感官品质的相关性


2019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毕爽、吴继红*(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1区,IF: 7.514)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cooking on aroma profiles of Chinese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and correlation with sensory quality”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确定了三种不同品种的小米(晋谷21号、峰红谷、东方亮)原粉、焙烤粉、蒸煮、以及蒸煮后冷冻干燥产品的风味情况,采用内标-校正因子准确定量了其中各风味成分的含量,采用GC-O确定了不同种类小米在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风味活性成分及其OAV活性值,并结合感观分析结果确定不同处理后的小米活性成分与感官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吡嗪类和二烯醛类风味化合物分别是导致小米样品“似爆米花风味属性”和“似煮米饭风味属性”的原因。


DOI: 10.1016/j.foodchem.2019.03.108


11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热加工对红豆香气特性的影响及红豆、小米粉提升杂粮饼干感官特性的可能性


2019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毕爽、吴继红*(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1区,IF: 7.514)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frying, roasting and boiling on aroma profiles of adzuki beans (Vigna angularis) and potential of adzuki bean and millet flours to improve flavor and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biscuits”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以日本红红豆(河北阳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嗅闻法对其挥发性物质和特征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其在炒制、焙烤和煮制过程中特征香气成分的变化。依据禾本科和豆科杂粮营养互补的原则,通过原料配比和工艺优化研究,开发红豆小米杂粮饼干,并对其整体风味进行评价。发现饼干中呈现“奶油香”属性的麦芽酚和呈现“咖啡香”的2,6-二甲基吡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品。且根据PCA分析结果,可观察到“焦糖味”、“奶油味”香气属性与杂粮饼干联系更紧密。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7878


12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利用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技术生产高感官品质香菇


2021年3月30日,中国农业大学罗东升、吴继红、劳菲*(通讯作者)等在Food Chemistry(1区,IF=7.514)合作发表题为“Production of high sensory quality Shiitake mushroom (Lentinus edodes) by pulsed air-impingement jet drying (AID) technique”的研究论文。

该文综合比较了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AID)、热风干燥(HAD)和真空冷冻干燥(VFD)对香菇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ID技术通过抑制酶活性和美拉德反应进程,增加挥发性硫化物以及甜味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以改善香菇干的特征风味。AID干燥蘑菇的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总量略有下降,但其收缩率和复水率与VFD干燥无显著差异,且干燥效率优于HAD和VFD干燥。总之,与现有干燥方法相比,AID干燥在获得高品质干燥香菇方面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干燥技术。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8290


13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孔凡玉:基于气味活性值和多元分析的生、熟普洱茶汤中强化气味比较:了解堆积发酵的作用


2019年11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庞雪莉、孔凡玉*(通讯作者)和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通讯作者)等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区,IF:5.279)合作发表了题为“Comparison of potent odorants in raw and ripened Pu-Erh tea infusions based on odor activity value calculation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pile fermentation”的研究论文。

通过结合气相色谱-嗅闻法、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气味活性值(OAV)和多变量分析等方法,对生普洱茶汤(RAPT)和熟普洱茶汤(RIPT)中的主要气味物质进行了鉴定和比较。在RIPT和RAPT中分别检测到35种和19种气味活性物质(OAV>1),其中陈腐味和霉味是RIPT的主要风味,而花香味、甜味和木质味为RAPT的主要气味特征。基于堆积发酵过程中芳樟醇、α-紫罗兰酮、1,2,4-三甲氧基苯、1,2,3-三甲氧基-5-甲苯、1,2,3,4-四甲氧基苯和1,2,3-三甲氧基苯含量变化规律,可将其作为鉴别区分RIPT和RAPT的气味活性标记物,为普洱茶风味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了指导意见。


DOI: 10.1021/acs.jafc.9b05321


(三)

加工中食品特征风味变化机理及风味品质控制和稳态化

14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糖基质对新鲜和高静压加工的台农芒果汁中关键香气化合物释放的影响


2021年2月15日,中国农业大学潘鑫、吴继红、劳菲*(通讯作者)等在Food Chemistry(1区,IF:7.514)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sugar matrices on the release of key aroma compounds in fresh and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ed Tainong mango juice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探讨了新鲜和HPP台农芒果汁的香气特征,并评估了高静压处理对台农芒果汁中糖-活性香气化合物相互作用和香气释放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鉴定了挥发性成分,同时通过检测频率分析和OAV鉴定了香气活性化合物。将已确定的香气活性化合物与不同的糖含量一起添加到未加工的或HPP果汁模型中,以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等温滴定量热(ITC)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项研究探索了通过高静水压力处理和糖含量调节来控制芒果汁中活性香气化合物释放的可能性。


DOI:10.1016/j.foodchem.2020.128117


(四)

食品风味品质调控技术、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15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甜瓜汁热加工过程中蒸煮异味成分的鉴定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2018年6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罗东升、吴继红*(通讯作者)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庞雪莉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区,IF:5.279)合作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cooked off-flavor components and analysis of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s in melon juice during thermal processing”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鉴定了甜瓜汁热处理后的蒸煮异味成分,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索。使用气味活性值和风味稀释技术发现了四种造成蒸煮异味的挥发性硫化物:二甲基二硫醚(DMDS)、二甲基三硫醚(DMTS)、二甲基硫醚(DMS)和3-(甲硫基)丙醛(MTP),而且厚皮甜瓜汁热处理后蒸煮异味强度明显高于薄皮甜瓜汁。通过对S-甲基蛋氨酸(SMM)和蛋氨酸(Met)进行同位素标记,发现DMS、MTP分别由SMM和Met通过亲核取代和Strecker降解形成,而DMDS和DMTS则是由氧化降解Met产生的。此外,还发现SMM可以通过增加热处理过程中的二羰基化合物来加速Met的降解。


DOI: 10.1021/acs.jafc.8b01019


16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热加工过程中西洲蜜甜瓜汁蒸煮异味抑制剂研究


2019年9月18日,中国农业大学罗东升、吴继红*(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区,IF:5.279)发表了题为“Study of the inhibitors of cooked off-flavor components in heat-treated Xizhou melon juice”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对比了酚酸、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生物酶5大类15种抑制剂对热加工甜瓜汁中二甲基二硫醚(DMDS)、二甲基三硫醚(DMTS)、二甲基硫醚(DMS)和3-(甲硫基)丙醛(MTP)含量和风味属性的影响。最终确定,在所选抑制剂中葡萄糖氧化酶(GOD)对4种挥发性硫化物的抑制率最高,尤其是两种主要异味组分DMS和MTP的抑制率高达90%,并且对特征风味属性影响较小。GOD处理后的甜瓜汁一方面通过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降低基质pH,稳定SMM结构,降低S-甲基蛋氨酸(SMM)的降解率和DMS的生成量;另一方面生成的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可竞争性与蛋氨酸(Met)反应形成热稳定较好的络合物,阻止热加工中Met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进而抑制MTP,DMDS和DMTS的生成。


DOI: 10.1021/acs.jafc.9b03398


17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阐明热处理果汁异味形成途径并提出抑制方法


2021年5月1日,中国农业大学潘鑫、劳菲、吴继红*(通讯作者)和河南农业大学罗东升*(通讯作者)等在Food Chemistry(1区,IF:7.514)合作发表了题为“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utative precursors of the 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 and their inhibition methods in heat-sterilized melon juices”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采用了膜分离和树脂吸附工艺分离热处理甜瓜汁的成分,通过定量分析和外源添加实验验证推定前体,并评估pH、温度和抗氧化剂对挥发性硫化合物释放的影响。随后,阐明了在热处理甜瓜汁中产生的挥发性硫化合物的形成途径。挥发性硫化合物,例如二甲基硫醚,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会在热灭菌的果汁中产生异味,并限制了果汁的商业生产。团队研究了这些挥发性硫化合物的前体,并分析了潜在的抑制方法。作者采用树脂柱分离甜瓜汁成分后,酸性馏分中存在二甲基硫醚前体,而中性和酸性馏分中存在二甲基三硫醚前体。外源添加实验表明,S-甲基蛋氨酸是二甲基硫醚的前体,蛋氨酸是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的前体。通过将pH降低至2.0或添加表儿茶素可以减少挥发性硫化合物的释放。因此作者得出结论,S-甲基蛋氨酸和蛋氨酸通过亲核取代和Strecker降解被降解为挥发性硫化合物。这项研究可以帮助建立控制方案,以便于控制热处理果汁中挥发性硫化合物的释放。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8459


18

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两种不同香气特征的甜瓜对热加工敏感性的差异比较


2021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庞雪莉*(通讯作者)等在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区,IF:4.952)合作发表了题为“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to thermal processing of two muskmelon cultivars with contrasting differences in aroma profile”的研究论文。

热加工过程中甜瓜汁的蒸煮异味破坏了其整体细腻诱人的香气风味,阻碍了甜瓜工业加工的适用性。本研究采用定性描述分析、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香气特征和采后生理特性的甜瓜进行香气热敏性差异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非呼吸跃变型新疆“皇后”(QM)和呼吸跃变型西洲蜜甜瓜(XM)在热加工处理后香气轮廓变化相似,新鲜香气属性降低,并产生“含硫”和“发酵”异味。但不同甜瓜品种之间相同气味特性的气味物质浓度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热稳定性差异。与QM相比,XM在保留其原有香气特征和抑制异味成分形成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可促进甜瓜资源的合理选择和科学利用,加快甜瓜产业的发展。


DOI: 10.1016/j.lwt.2020.110769


吴继红

吴继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食品非热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果蔬加工技术分会秘书长,全国感官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Foods》编委。主要从事食品风味化学、现代果蔬加工技术与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等专项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第一完成人),专利成果转化2项;制定标准7项;鉴定成果12项;主编及参编著作9部。

劳 菲

劳菲,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化学和新型食品加工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包括果蔬食品加工过程的色、香、味品质控制、食品绿色高值化加工技术研发等。曾就职雀巢研发任产品研发专家主导冷萃咖啡研发工作。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完成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5部。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

点击标题    查阅专辑

食品风味

作用机制

水产加工

乳液胶体

肉品加工

营养健康

米面粮油

酒类研究

果蔬加

茶叶研究

食品发酵

3D打印

食品保鲜

食品智造

代谢组学

封面文章

风味书籍

乳品研究

Peter教授

综述大全

感官组学

加工新技术

蛋白质组学

脂质组学

肠道菌群

非热加工

纳米技术

分子模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